Wednesday, March 24, 2004

被“敏感”掉的那篇

可惜了安雅的评论,没找回来

2004-3-12
前天从香港带回来的新书

星期一、二在香港出差,自然不能放过逛书店的机会。本来是要买港版的《往事并不如烟》,到了才知道港版要这个星期才出,而且易名为《最后的贵族》。去的第一家书店的老板还给我看了一份简报,是章诒和的访谈。好在周末还要去,可以几乎是第一时间买到。

两天四家书店之后计有如下收获:

《廿一世纪的忧思----Li Shenzhi文选(续一)》、《被革命吞吃掉的儿子----Li Shenzhi文选(续二)》(明报出版社)
这是《风雨苍黄五十年----Li Shenzhi文选》的两本续集。第一本去年访港时购得。或许谈起德谟克拉希(democracy)、礼伯提(liberty)、修门来此(human rights)的理论,我们这些有幸浸淫了欧风美雨的晚辈比他们了解的更有条理,可是慎公们(早的还有顾准,与慎公同时代的还有Li Rui、Bao Tong等)可贵的是他们作为体制内的高层是通过切身的体会接受了这些人类共同的价值,并身体力行的推而广之。所以读这些书在学理上不一定会有太大的长进,但是买他们的书是我们这一辈人对他们致敬的一种方式吧。

《在梵谷的星空下沉思》(Wang Dan著)(大田出版)
去年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打算买,因为对作者写字的能力并没有太高的信心。但是后来读了董桥为其作的序,对作者还是增加了一些好感。昨天在网上看到Dr. Jiang Yanyong的上书,又把我带回了那个春夏之交……

《泰晤士河畔----陶杰精选作品1》、《风流花相----陶杰精选作品2》(皇冠丛书)
还是两年多以前将进酒老师和晴朗老弟介绍我认识了陶杰的文字,当年将老师送的那本《泰晤士河畔》读完以后依然在书架上站一席之地。因此所谓精选应该是不错的吧。

《情感的实践----香港流行歌词研究》(陈清侨 编)(牛津大学出版社)
回北京的飞机上读完了一半。流行歌曲的歌词水平高下相差实在是太过巨大了

第二个星期从香港买的新书

在去听大佑的演唱会之前跑到旺角的樂文書店(这四个字要是写成简体字就怎么看都不象那么回事),买了下面几本书:

《最后的贵族》(章诒和 著, 牛津大学出版社)
这是上星期在这里的时候就想好一定要买的,只等这星期出版。不过一下子买了两本就有了更多的折扣——另一本是安雅要的:)这两天在家对照着大陆版看这个新版本,颇有许多值得玩味之处。

《二十世纪的精神教训》(戈尔巴乔夫、池田大作 著,天地图书)
看池田的东西最早是他和贝恰博士的对话,回头一看居然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虽然我对罗马俱乐部的观点不甚以为然,池田的名字还是留在了心里。后来是他和汤因比的对话。据译者介绍眼前这一本对话集成书于1996年,不知何以到8年以后才出中文本。对话似乎是不错的一种形式,从孔夫子、苏格拉底到李泽厚都对对话偏爱有加。

《大学之理念》(金耀基 著,牛津大学出版社)
去年访港时曾购得此书,结果回到北京下飞机的时候竟把书忘在了飞机上,此次有机会补上。

后来往红馆的路上路过尖沙咀的天地图书门市,又顺便购得:

《图腾下的银河——陶杰精选作品3》(皇冠丛书)
上星期还只看到出了1和2,这星期居然就有了3,实在是有些夸张。

《拈来趣味——林行止自选集》(天地图书)
又是一本续集,去年买的是这个系列里面的前一本《闲在心上》。

这次在香港听了大佑,买了书,跟007半夜去吃了大排档喝了冰啤酒,第二天去港澳码头之前还赶上看了《20、30、40》,可以说是can't be better:)

附:博客很无耻,居然把我上一篇香港购书的文章给“敏感”掉了。待我“整理”一下再重贴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