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9, 2008

作为英雄的卖国贼们

新年休假在家,有一天下午一口气看完了四集"Cambridge Spies"。

用“波澜壮阔”来形容这部片子一点也不过分。四个绝顶出色的年轻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二十年间忍辱负重在所不惜,可以说谱写了一曲特殊战线上的英雄 史诗。Philby为了更好的执行使命不得不对心爱的犹太姑娘隐瞒自己的感情,硬生生地把她赶走;Burgess不仅要隐瞒自己的性取向,而且在男友鄙视 的离开他投身西班牙内战的时候也无能为力。如果说他在得知男友阵亡后的痛不欲生令人感同身受,他希望Philby将来把自己葬在西班牙的请求就绝不比任何 爱情故事逊色了;Maclean在纳粹入侵前夜的巴黎遭遇了浪漫爱情,可是他无法承受内心的煎熬向妻子坦白自己的身份也没能减少压力,倒是最后离家以前为 儿子在花园里造秋千是真正回归了他做个好父亲的本心;当然还有永远不辱使命的Blunt,是永远临危不乱的,而且他时刻不忘当年剑桥结下的友情,时刻提醒 四个人要团结在一起。

影片里不光有革命,而且有友情,还有爱情,甚至还有床戏。有的比较暴露,比如Philby和他的女友们,有的点到为止,比如Burgess以及Blunt和他们的男友们,每场都拍得很激情也很美好。

影片的画面也是相当的漂亮,从康河的柔波到温莎的画廊,从维也纳的石板路到格尔尼卡的市场。最煽情的莫过于全剧的最后Burgess和Maclean乘船 离开的时候回望英国的海岸,音乐响起,Burgess指着渐行渐远的故乡对Maclean说:That is England!几乎都要催人泪下了。

前面忘了说了,这四个人是英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间谍,成功打入英国情报部门的最高层,二十年间把英国和西方最核心的情报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克格勃。最神奇 的是四个人中没有一个为此而上法庭、坐牢,Burgess, Maclean和Philby后来都成功的叛逃到了苏联,Blunt也以坦白换来了不受审判。

说点后传——这些是电影里没有的,否则会影响整个影片的英雄主义基调:到苏联以后Maclean很争气,认真学习俄文,继续发光发热,后来成了模范公 民;Philby更争气,不仅认真学俄文,继续发光发热,而且完成了叛逃前未竟的事业:成功的勾引了Maclean的美国老婆,去世的时候还享受了苏联民 族英雄的葬礼;Burgess不太争气,虽然组织上很关心他,在同性恋是犯罪的苏联(孙海英应该比较喜欢那个环境),组织上还给他专门配了一个情人,可惜 始终不能把他从酗酒的路上拉回来,结果没有几年就喝死了;相比之下资本主义国家就太不够意思了,虽然Blunt坦白了以后没有被审判,可是后来撒切尔夫人 上台,在议会公布了他的实情,导致他失去了爵位。



P.S.
本文与《色戒》无关,只是给某种观点的评论提供一个反例而已:象BBC这样的主流媒体还真是有丧心病狂的时候,英国人也真是个下贱的、没有自尊的民族,他们居然在Amazon上给了这部片子整整五颗星。

Tuesday, January 8, 2008

认认真真做坏事

无数的书在分析美军在伊拉克泥足深陷的原因,我也无心插柳的看了一本。

前些日子,北京的Time Out 杂志组织了一次换书会,我也收拾了一堆看过之后确认不会再看的书欣然前往。到了才发现摆在 那里交换的书质量都很一般,我手里的token还剩一半就已经没什么值得换的了,干脆把一本自己的书拿了回来。这时候一个胖胖的英国人指着一本装帧很奇怪 的纸皮书告诉我这书很有意思,他自己有一本,但是是不会舍得拿出来交换的。我看了一眼题目:Occupational Hazard。不会吧,难道是讲职业规划的?再看副标题:My time governing in Iraq. 反正也没什么别的书值得换了,就收到了包里。

书里讲了作者在伊拉克两个省做行政官的(失败)经历,其间很有一些不凡的故事,比如他孤身一人智斗湿地酋长,再比如他跟联合国驻伊代表见面交谈不到一小时 以后,这位被寄予厚望的高官就被炸身亡了。不过更有意思的是一些细节:乘军用专机从科威特飞伊拉克的时候,所有的座位都是朝后的,据说这样飞机坠毁的时候 存活的几率高一些;入职培训的时候告诫他们,一旦被俘有很大的可能性会被man rape,而这种情况下75%的受害者会发生erection甚至ejaculation,但是这并不表明你是同性恋——天哪天哪天哪,我估计听讲的人对 自己健康的担忧肯定超过对自己性取向的疑惑;有一天英国占领军得到密保,很多伊拉克人晚上会到一个废弃的工厂集会,估计是密谋造反,于是重兵埋伏以防不 测,却发现是萨达姆被推翻了,当地的男同性恋可以不必害怕被处决,晚上跑到这里大搞性派对。

有趣归有趣,努力归努力,作者的使命还是基本失败了,当地人还是造反了。

这书快看完的时候,正好又看了一张类似内容的DVD,No End in Sight, 讲得是同一个时期差不多同样的故事。先不说战略上有多大的问题,兄弟我感觉整个事情上,美英联军做事的态度就不端正。这技术环节上至少有两个重大失误:第 一,不能把军队当警察用,军队是打仗的,维持治安是警察的事;第二,就算为了抢石油而把伊拉克变成殖民地,也要有点职业精神。当年很多英国人在印度一住就 是二十年,高级管理人员以下的设置基本都是当地人,所谓”以印治印“(我编的名词),今天的驻伊美军任期三个月到六个月,把自己关在"green zone"里面闭门造车,出门就是数辆land rover护驾,而且基本没人能讲阿拉伯文——国务院那些原本能讲的人都被排除在外了。

据早年的足球记者们讲,米卢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态度决定一切。一直不知道这句话的英文或者西班牙文的原文是什么——米老师在公开场合几乎从来不讲塞尔维亚语。

单从中文来看,这句话的意思是不错的,虽然有些绝对。即使要把坏事做成功,态度也要认真。

P.S.
我手里的这本书还有个有意思的地方:这是一本用来做advance review的书,所以装帧异常简单,跟后来正式出版的版本有很大不同。书的最后没有index,正文还有拼写错误、重复的地方,读起来也很有趣。常看D 版DVD的偶尔会看到屏幕上滚过“本拷贝只做评奖用”之类的话,没想到书也有这样的版本。

我手上书的封面 pk 正式版本的封面: